关于本书的平衡,最多读者吐槽的在于两点,其一是会战时的平衡,其二是势力间的平衡。
因为这两点,我已经无数次被吐槽,不堪其扰。
首先,作者承认,客观上有进行平衡,以至于部分人认为不够爽。
为什么要这样做?
不平衡会崩,爽完几十万字你就发现无法看下去的那种,因为主角已经无敌了。
我看过的太多作品开局就是神将,主角一堆神将,别人完全无法玩,这样的书,99的作者会中间崩掉,甚至50万字不到就崩了。到时留下一个烂尾的书,估计会更加难受……
其次,平衡,也没有那么刻意,这就要解释一下设定了。
这本书走的是相对平衡的设定(注意,相对,没说这个设定是完美的)。
如果你觉得有时不够爽,是正常的。
————————————
一、会战时的平衡
1、一支部队只能吃一个主将加成(人数与统帅值相关),额外有全军光环、与主将不冲突的副将特性、兵书、与主将不冲突的军师特性。
比如虎贲军吃主角的加成,太史慈的特性就没用了,只有他的有效,只能当做是一个猛将使用。
2、不是主角有多少英雄,就可以叠加多少特性。大概是有读者误解了这一点,于是总认为,主角有100个武将,那么军团的属性会翻100倍,对方只有10个武将,那么只有10倍,所以主角要完爆对方。
其实不然。
这一次河北之战,假设王猛可以给10万人(龟缩在却月阵内)30的提升,阵法还有额外的提升。主角这边步兵吃乐毅加成(参考第一点),吃全军光环,乐毅没有兵书,骑兵吃楚天的加成,有兵书。
另外,王猛是以牺牲一半人救一半人,相当惨烈的打法。
这样,还认为主角占据绝对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全歼王猛?
作者本来的设定就是这样的,真不是过度平衡。
3、那么一个部队只能吃一个主将加成,主角有那么多武将,有什么用?
其一,搭配、战术的选择更多。
其二,多线作战毫无压力(比如现在,主角完全可以四路作战,同时守淮南、中原,还可以分兵河北,偷袭济州岛)
其三,叠全军光环、与主将不冲突的军师、副将特性。
其四,猛将的个人战力也很重要,用于小规模偷袭、破阵、斩将。
其五,一个统帅加成的人数是有上限的。
其六,可以随时分兵。
其七,有些鼓舞士气的特性不冲突。
……
4、这本书不是卡牌游戏。如果是卡牌游戏,每次交战亮一下彼此的卡牌,谁的武将多,武将好,谁赢……估计真这样写,一两次会战以后,这本书就没有读者了。
吐槽最多的应该是乐毅险些打崩主角一战,因此脱坑了一批读者。问题是,所有人都只看到主角的史实武将是对方的几倍,而忽视了,乐毅(还有杨业)的兵力是主角的几倍。
根据前面的设定,可以知道,主角各支部队分别吃他们的主将加成,不比乐毅的加成高。
兵力、地形、国力、谋略,也是决定胜负的因素。
因为太多人关注武将的对比,几乎完全忽视了兵力对比。我也很头疼,努力对比兵力和其他因素,结果还是没有人关心兵力,只看武将,(╯‵□′)╯︵┻━┻。
也有可能是我之前的设定不够明显,以至于很多读者认为特性是可以无限叠加的……
————————————
二、势力间的平衡
1、为什么主角那么多个第一,其他诸侯的武将像是凭空冒出来一样?
答:主角的大多数武将其实是靠抓的,其他诸侯也一样(比如明关抓了在辽东其他领主的武将),只不过文中总不能一个个诸侯描述他们是怎么抓武将的。
还有部分武将也产出于其他诸侯国战、平时招贤。
2、为什么主角一直遭到围攻?
答:其一,不是所有人都围攻主角,公子文、燕太子、公孙瓒、刘虎没有交战,直接投降主角,曹操、赵公子与主角有过交手,战败后投降。还有一些小领主其实也有投降,只不过总是被人忽视。
主角还有几个盟友,徐凤年、霍安、沐珂、张道。
大家都忽视这点,然后指责主角一直被围攻,我的内心:???
围攻主角的,是不愿意投降、心存侥幸的诸侯(这样的中小势力在历史上太多了)。
其二,主角处于中原,地形不好,被围攻很正常。战国时期的魏国强势时(不要拿秦国说事,秦国不处于中原)、战国时宋国强势时,曹老板从中原崛起时,几乎都被针对,官渡时曹操差点被几个诸侯联手爆了。
其三,为什么会造成被围攻的印象?因为大家记得的都是不爽的地方,爽过的地方就完全忘记了,提起裤子不认账(我也是这样的人……
3、为什么主角有挂,还打的那么辛苦?
答:其一,这个挂不算厉害,存在感不高。
其二,汉帝国有几百万领主,可以说,能发展到现在的,都是天选之人。
其三,主角的地理位置,容易被围攻。
4、为什么李世民、朱元璋这些君王没有出现?而西方有亚历山大、凯撒?
答:已经厌倦争霸文不断和李世民、朱元璋这些人打仗。而且不好处置他们。亚历山大、凯撒是因为他们的文明刚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