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我这首诗应该过关了!”。
苏毅看向了站在悬崖上面的神秘存在。
这尊神秘存在的目光并不好看,神色阴沉沉的,他这样的存在,注定被永困学海之中,无法离开学海半步。
而他的智慧,才学又都是极其之高的,却无法如同这些学子一样在外面一展抱负。
自然对外面这些学子,羡慕嫉妒恨了。
于是他便会出一些极其刁钻的问题难为这些学子。
若是对方答不上来,那可就惨了,而他很乐于看到这样的事情。
只是如今,苏毅答上来了所有的问题,让他也颇为的郁闷。
可是,规则如此,他无法再难为苏毅了。
“这么多年来,学海之中总算来了一个马马虎虎的学子!”。这尊神秘存在冷着脸道。
言语之中对苏毅也有一些轻视之意。
苏毅大概能够猜测出来这尊神秘存在的心路历程是什么样子的。
所以对于他的这番贬低,苏毅并没有放在心上。
这尊神秘存在随之消失不见了踪影。
危机解除。
苏毅总算可以长出一口气了。
这尊神秘存在给苏毅带来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但好在现在一切都已经解决了。
苏毅随即盘膝而坐,开始领悟智之道。
很快苏毅便进入了顿悟状态之郑
他的精神世界进入了一座奇妙世界之中,在这座世界之中,义之文胆,礼之文胆,信之文胆都凝聚出来了先贤显影。
而现在,智之道,也凝聚出来了先贤显影,盘膝坐在苏毅对面。
这尊先贤显影道,“子曰: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这里,“智”与“仁”、“勇”并列,可见智已被孔子纳入了其道德规范体系中,并把它放在很突出的位置予以强调”。
“智”的作用有如下几点:第一,“知者不惑”,。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篇第四)。
因为“知者不惑”,能把握自己,才能“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论语·学而篇第一)。孔子把“智”作为进行道德修养的基本条件而予以重视的,将智视为成为君子的内在因素。
第二,智者不失人。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失人”即错过了人才,而错过人才的原因是因为不能知人。樊迟曾问孔子什么是智,孔子“知人”,他进一步解释:“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这就是,要举贤必须先知贤、识贤。而知贤、识贤就是智。
……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面,苏毅便开始听这位先贤讲解“智”。
“智”。包含万千。
想要完全的理解智之道,铁定需要漫长时间的积累。
不过苏毅现在所要做的只是借助于感悟来的智之道,凝聚智之文胆。
等凝聚出来文胆之后。
有的是时间去感悟智之道的非凡与博大。
苏毅成功的凝聚了智之文胆。
五常文胆,苏毅已经凝聚其四。
也只剩下了仁之文胆没有凝聚了。
仁为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
儒道发展了三万年时间。
现在衍生出来了各种各样的学派。
但显然。
无论演化出多少学派,仁之道,永远都是儒家最为核心的思想。
这是无法挑战的。
苏毅尝试着去感悟仁之道。
义之文胆,礼之文胆,智之文胆,信之文胆四大文胆都发出了共鸣之声。
隐隐约约。
苏毅听到了圣言之声,响彻在自己的脑海之郑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能行五者于下为仁矣。——论语·阳货
……
这一道道的圣言之声,都是儒道传承下来的经典,每一句圣言,都是大道凝练。
都是经过了无数真实事情,实践之后的真理。
“这是孔子所的仁啊!”。
苏毅不敢感慨起来。
孔曰成仁的圣音,哪怕数万年时间过去,依然飘荡在运大陆的上方。
而今。
苏毅在学海文岛之上感悟到了孔子留下来的仁之道。
意味着,苏毅真的有可能要领悟仁之道,凝练仁之文胆了。
“仁之道的传承,也在这座文岛?”。
苏毅感应了一番之后,不由极其的诧异。
这座文岛还真是不简单,五常圣道之中的三大圣道,竟然都在这座文岛上面。
苏毅起身之后,循着这种特殊的感应,前去寻找五常圣道之中最为重要的仁之道所在地。
手机阅读:http://m.52dmshu.com/139568/154.html
发表书评:http://www.52dmshu.com/139568/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153章冤家路窄)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秋风揽明月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