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銮殿。

大午朝,数百名朝臣,还有勋爵们站在大殿内。

皇帝项燕然睡了两个时辰回来,腿也不软了,精气神饱满,再次坐上了金銮殿的宝座。

皇帝看到这满朝的老臣们一个个都是精神抖擞,挤满了偌大的朝堂,不由甚为满意。

太子项天歌乖巧安静的坐在金銮宝座下首的太子座上,聆听朝政,也不敢闹腾。

“三公赐座!”

“今儿惊蛰,春雷乍响,万物复苏,是个好日子啊!诸位爱卿,积极献言献策。”

项燕然俯瞰着众朝臣们,淡淡说道。

谢胡雍丞相、李荣太尉、御史大夫孔寒友被赐座,在金銮殿朝堂最前面。

其余文武公卿、勋贵,济济一堂,却是尽皆沉默,针落之声可闻。

围绕着“岁举制”,两派官员已经争执了半个月之久。在这件事情面前,其它政务都无足轻重。

众臣皆知,这场大午朝定然爆发一场门阀和儒派的大战。

为了争夺举荐之权,双方都会全力以赴。

越是大风暴来临,越是安静而死寂。

朝堂大战,犹如战场上的排兵布阵,谁冲锋陷阵,谁是中军,谁是诱饵,谁来掩护,都极为讲究。

没有号令,谁不敢轻举妄动。

按理,都是三公领衔率先上奏疏,但这一次他们全无动静。

董贤良头一次参加午朝,却卷入这大朝争之中,心中忐忑。

可是,谁让皇帝点名,让他上阵呢。这是逼着他,逼着他老师孔寒友,尽快拿出战果来啊!

董贤良硬着头皮,第一个上奏疏,冲锋陷阵,“皇上,小臣秣陵县令董贤良,奉命入朝,请求上奏!”

“准!”

“小臣位卑言轻,本无权在朝堂上发言。

但因为岁举一事,朝堂争执,旷日持久,当尽早解决。

小臣为庚子年岁举,殿试优等乙名,斗胆建言,献举天下贤良策!”

“凡欲谋良政者,必先谋良人。”

“我大楚贤良之辈,杰出者众,遍布朝野内外。十万儒生,欲报效朝廷,却苦无门无路。”

“小臣请求,改革‘岁举制’,推行‘量材而授官’!”

“小臣请求,兴办太学府,养天下贤士!”

“臣献上千名儒生请愿书,这些儒生乃是大楚百郡千县的代表,盼改岁举制,请求朝廷恩准!”

董贤良拱手,双手高举一份厚厚的请愿书,上面全是红色的拇指印,呈交皇帝陛下。

光是按手印,就占了十页纸。

这是他回到金陵城之后,在昨夜组织金陵儒生们请愿的一次秘密行动,高度保密。尚未来得及登上大楚邸报,自然也不被外界知晓。

皇帝项燕然微微颔首,面无表情。

董贤良呈上一份千名儒生请愿书,请求改制。看来还是用了心思,全力以赴了。

接下来,看丞相府那边如何应对了。

丞相府的众大臣刚开始不以为意。

董贤良再怎么巧舌如簧,一个个小小县令的言辞,他们也能堵回去。

但是听到最后,众臣们的神情不由动容。

董贤良居然拉上了千名儒生,代办天下千县的儒生们写下一份请愿书。这意味着他不是代表自己说话,而是代天下儒生说话。

这可是大事,朝廷必须给一个答复。

丞相府,谢胡雍主相、王肃副相等,相视一眼,派一个低级朝臣来应付董贤良这个县令,肯定是不行的。

长史谢煦出列,正色道:“皇上,岁举有大利,也有小弊,这些利弊先不谈。

但臣以为,这是大楚祖制。太祖定下来的规矩,乃是我大楚立朝的根基,岂能说改就改?

难道因为饭不可口,就把锅砸了?

吃饭砸锅,这显然是不妥当的。

岁举,乃是大楚二千石郡守以上官员和侯爵以上,举荐出仕,方能参加殿试,通过陛下考核为官。

天下儒生们觉得岁举有失公平,觉得自己比举子在朝堂上,有心投入这场激烈的战斗,却没有机会,心中憋的慌。

咋就没人问问我的意见呢?

我可是殿试第一名啊!

当我这小昏侯犹如透明人一样,唉~!

这朝堂派系之争就是这样的残酷,之前把他当成靶子来批判,现在干脆不理他,当他是个小透明。


状态提示:136 开战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