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大考,以儒为主兼顾全科?!
楚天秀的眼睛眯了起来,望着对面的丞相孔寒友。
他又不傻。
儒家“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野心,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持续长达几百年。
春秋战国,儒生们没占到多少便宜。
先秦皇朝又遭到“焚书坑儒”重大的打击,大楚皇朝立国七十余年,黄老之术当政。
皇帝们都没看上儒家,以至于独尊儒术从来都是梦想。可孔门弟子独尊儒术,当大官的梦想,从来不死。
如今,大楚百郡千县遍地私塾都是儒生,单从人数上来说已经一骑绝尘,眼看就能完成万古未有的伟业了。
孔寒友在论战中已经败了,却想用这招缓兵之计,想再拖个一二十年,让朝堂上出来支持儒家。
楚天秀很清楚,他只要乘胜追击,死咬着“科举全科,儒占其一”不松口,那孔寒友根本没招。
他正要开口,此时坐在司马宫门大殿上的皇帝项燕然却忽然说话了。
“孔相和小昏侯的辩论,各言利弊,朕已经清楚。
孔相的提议,这倒不失为一个好主意。尊君爱民为主,兼顾了百家兴盛。
这首届科举大考,暂且如此安排,考题上多加几道儒科考题,看一看效果吧!
小昏侯,你觉得如何?”
项燕然沉吟道。
丞相和小昏侯这场论战已经有了结果。
单考儒科,只关系到一小撮的官员,对维护项氏皇家最有利。
考全科,则关系到大楚皇朝数十万读书人的未来,千秋基业。同样对项氏皇家有大利。
孰轻孰重,皇帝心中有数。
想要成为千古一帝,定然是科举考全科才能做到。
但是,他这皇帝,也不能让丞相孔寒友在这场论战中,完全下不来台。否则毫无颜面的儒派领袖,唯有请辞下台这一条路了。
一旦孔相归野,御史大夫王肃将顺位继任主相。儒派仅有的一位高官失势。整个朝堂,门阀和勋贵官员再度一手遮天。
对皇帝推动庚子新政,铲除天下诸多弊端,平定诸侯北征匈奴,大为不利。
孔寒友和儒派这把刀,还有用,有大用,敲打金陵十大门阀和众勋贵。
让门阀和勋贵士子们知道,没有他们,皇帝照样有大把的人才可用。
光靠小昏侯,而没有实力庞大的儒派这把刀子,是断然无法撼动根深蒂固的金陵十大门阀和满朝的勋贵。
这是大楚朝堂,势力平衡的关键。
小昏侯可以不在乎儒家生死。
但他这大楚皇帝,不能不考虑这个现实。把弱小的儒家扶持一把,才能抗衡门阀势力。
“是!”
楚天秀知道皇帝这是要安抚孔寒友,给一个颜面好下台阶。
他心头无奈,唯有拱手道:“郡试和国试的科举考题,儒术便独占三成,其余学说占剩下的七成。丞相大人意下如何?”
“可!”
孔寒友立刻拱手。
他也没去多争一二成。
只要皇帝承认了“以儒为主,兼顾全科”,便给足了他这丞相和儒派的面子。
多几道考题,意义不大。
继续争下去,跟市井菜贩子没什么区别。
楚天秀朝皇帝道,“皇上,臣还有一个提议。”
“说!”
项燕然道。
“如今大楚百郡千县,私塾遍地,但都太小,大多数十名学童而已。
既然大楚大兴科举,请允许兴办起来,淡淡道:“朕看你这小昏侯,也不昏啊!
科举大考的事情,要抓紧了。
还有第二轮郡试和第三轮国试。
朕,等不及要看看,科举都选出了一些什么人才?”
“是,皇上!臣抓紧去办。”
楚天秀苦着脸。
...
丞相孔寒友和小昏侯的宫门大争辩,终于结束。
这场大辩论已经彻底定下了,科举大考要考什么。
众朝臣、门阀勋贵士子,还有数千计的儒生们依然在激动的议论纷纷,谈论着其中的利弊,四散而去。
董贤良跟在老师孔寒友的身后。
孔寒友面色灰白,神情显得十分黯然。
独尊儒术的希望破灭了。
所谓“主考儒科,兼顾全科”的说法,其实是面子上好听而已,让他这丞相有台阶可下。
大楚的科举大考,终究还是要考全科。
大楚天下读书人除了士子之外,原本七八成是儒生,平日只看儒书。
就算他们把儒科的三十分全拿了,不过是下游的分数,另外还有七十分呢。
三十分只能县考得一个“童生”,郡试得一个“秀才”,就到头了。
至少也要六十分以上的水准,才有望中举,最终成为进士。
这意味着,天下绝大部分的儒生,都要赶紧去看其它杂书,学其它科目....这一分流,他们怕是要改信其它学说了。
以后,天下儒生恐怕只能占个三成左右了。其余各家各派,能占个七成以上。
这对儒派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儒家的大好形势,被科举考试,硬生生给形势逆转。
“输了!”
“输得很惨啊!”
“不过,小昏侯确实厉害,随便一个主意,眼光都远超我等!
前朝先楚君王后裔,竟然有如此眼界和见识。我儒生中竟然没有如此人才。可惜啊...皇帝心中定然也是很惋惜!”
孔寒友淡淡道。
董贤良心头一寒。
小昏侯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