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烟弥漫,大地隆隆作响之中,朱慈烺的心思却飘忽了很远……青铜火炮的射速和威力令他相当满意,虽然四磅的铁蛋有点轻,不能砸城墙,但用来野战却太合适不过了,他想着给每一个把总队都配备一到两门四磅炮,作为基本的支援火力,在千总一级则建立单独的炮队,列装十到十五门,最后是直属营部的炮兵总队,使用更大口径的六磅或八磅炮,甚至是红夷大炮。
神机营现在有不少佛郎机炮的存货,只要培训出足够多的合格炮兵,就可以配备到下面的千总队。
如此一来,从遂发枪、野战炮到攻城的红夷大炮,轻重火力搭配,京营就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火器使用系统。不lùn_gōng击或者防守,都有领先于这个时代的强大火力。
当然了,青铜是没有了,以后铸炮只能用精铁,虽然散热不如青铜,但威力不会减少。
而十门青铜小炮因为质地坚韧,不易爆裂,能连续发射的特质,将作为特种炮使用。
四门青铜小炮的操演结束,问起另外的六门,汤若望说最迟后天就可以全部交付。这一来,朱慈烺彻底放心了。他摆开茶具,令田守信取出准备好的狮峰毛尖,请汤若望品茶。
虽是西洋人,对汤若望对中华的茶道十分喜欢,朱慈烺正是投其所好。
一边喝茶,一边谈论事情。
西班牙、荷兰两国的使者离开京师已经将近两个月了,两国设在吕宋和马六甲的总督,应该已经得到大明太子传给他们的信息了。西洋总督和大明总督不同,大明总督在事关外交的部分都要向朝廷禀报,得了朝廷的允许才能有下一步,但西洋总督不同,他们都是封建领主出身,有很大的自决权,战舰和马匹之事,他们完全自己决定,而不必请示国王。
不过战舰马匹毕竟是大事,估计他们还得考虑一段时间,算上归程,最少还得两个月后才能知道他们最后的决定。马六甲总督甚至得三个月后。
葡萄牙商人的动作倒是挺快,汤若望说,第一批五百副的板甲和少量的粮食已经从澳门装船,不久就会运抵天津。
至于太子求汤若望从澳门西医院找外科医生的事情,汤若望也已经办妥,六位志愿到京营担任军医的学员已经坐上船,估计也是近日到京。六人中,一人是葡萄牙的老师,另五人都是在澳门西医院学习的大明子民,虽然汤若望没有说,但朱慈烺却知道,这六人应该都是天主教徒,他们志愿当军医,很大一个原因是为了传播上帝的福音。
朱慈烺心知肚明,但也不点破,只要能挽救士兵的生命,使一些不该死去的人活下来,倒宁愿罗马教皇多派一些传教士来。
聊着聊着,朱慈烺忽然问:“汤神父,你故乡的四轮马车你可会造?”
听到这个话题,汤若望眼睛一亮,立刻就放下了茶杯。
从到大明的第一天他就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辽阔的大明天下,从南到北,居然看不到一辆四轮马车,眼中见到的全部都是两轮马车,而在此时的欧洲,四轮马车遍地跑。比起两轮,四轮马车在载重和舒适性上超过前者数倍,最初的时候他不明白大明为什么没有四轮马车?就这个问题,他曾经请教徐光启,徐光启回答他两个原因。
第一,大明无四轮车的原因是中国古人没有解决四轮车的转向问题,中国曾经有过的四轮车都是简单地将四个轮子安装在一个固定的车架上,无法转向,只能走直路,无实用价值。这种车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记载,清明上河图中也有绘画。
而欧洲发明了转向架,四轮车前两个轮子装在一个车架上,后两个轮子装在另一个车架上,后面的车架架在前面个车架上由一根立轴连接。实际上是两个两轮车的组合。如此,这个千古难题就被巧妙地解决了。
第二,中国交通状况较差,泥泞道路居多,缺乏像欧洲那样以夯土砖石为主的罗马大道,即使是官道的平坦性和通过性也不是太好。虽然四轮载重量大、舒适性好,但机动性、灵活性差,两轮马车虽然载重量小,但胜在通过性和灵活性。更不用说众多的乡村小路和崎岖山路,根本没有四轮存在的空间。
这两大因素限制了四轮马车在中国的使用,尤其是第二项,直到清末,来到中国的西洋人都还有同样的疑问,中国为什么没有四轮马车?连李鸿章这样的洋务达人,乘坐的都还是两轮马车,也就是说,直到清末,道路通达的问题也没有解决。
就现在的路况来说,四轮马车确实很难推广使用,但朱慈烺所要的不是全国推广,而是在军中使用。
欧洲的四轮马车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时期,但不普及。直到15世纪凯尔特人大规模应用,特别是在胡斯战争中四轮马车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各国才普遍重视起来。
胡斯战争中,胡斯军以四轮马车纵队移动,中间藏步兵,像是流动的堡垒,将敌人打的落花流水。这种战术不稀奇,跟戚继光对付蒙古人的“车阵”几乎完全一致,现在孙传庭在陕西练秦兵也使用“车阵”。但不同的是,胡斯使用的是四轮马车,戚继光和孙传庭使用的都是独轮车,也有少量的两轮马车。两厢比较起来,两匹马拉乘的四轮马车的机动性更好,车型也更高大,更有利于士兵的射击和隐藏。遇敌时,将所以马车的车轮用铁链窜起来,就像是曹操的连环船,形成一道不倒的城墙,火炮和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