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耽美 > 古代耽美 > 红楼之贾琏 > 第407节

贾琏十分满意这个结果,然后,按照王子腾给的名单上折子奏报朝廷,举荐出身贫寒的顺泰知县陈廷顺为知府,他是十年前的两榜进士,与贾琏算是同年。

宁波与台州的知府,也提拔了两位连续三年考绩优秀的知县。当然,这两人都是王子腾一党。

王子腾一共提供了八个人的资料供贾琏选择。

贾琏举荐把握一点,必须人品才学才干俱佳,他才会举荐。

第201章201捉虫

贾琏乃闽浙总督,他第一次上折子举荐官员,皇上若是给贾琏这个总督的面子,必定会迅速批复,准奏。

贾琏在上奏举荐的同时,将闽浙两省的实际情况奏报给朝廷,并提醒皇帝,去年腊月,九省检点王子腾与布政使,都给先皇上过密折,奏报闽浙地区饥荒与抛荒,请求朝廷调粮赈济灾民。

不知何故,朝廷将密折留中了,并未批复。

除了这些,贾琏还有一份密折,这份密折,贾琏详细奏报了自己对闽浙眼下灾情的处理,还有,今后三年自己准备在闽浙两省大面子推广水旱两季:水田两季稻,旱田春麦夏番薯。

最后,贾琏奏请,将闽浙两省属于官府的荒坡荒地,租赁给没有土地的佃户耕种,栽种番薯玉米等耐旱的农作物,朝廷免除赋税,其中三成归入社仓,用于荒年救灾。

贾琏畅想前景,一年后,闽浙地区将再无饥民;两年后,闽浙地区将成为第二个‘天府之土’。

贾琏的奏折用了督抚衙门的特权,八百里加急,换马不换人,直接送进皇宫。

皇上的回复很快,七日后,皇上不仅照准贾琏的举荐,还在奏折上连写三个‘好’字,之后写道:“爱卿此举果然成功,爱卿就是我大月朝的功臣!”

最后,皇上还在推广栽种番薯的奏折上写道:“爱卿以为,番薯这种农作物,甘肃河南两省可栽种否?”

贾琏再次密折上奏,言称番薯耐干旱,甘肃河南应该都可以栽种。但是,眼下闽浙只是推广阶段,对于栽种番薯还在摸索之中,眼下栽种技术还不熟练,还有种子也是问题,只有等到秋下收获之后,才能有余力帮助别的省份。

贾琏向皇上保证,一旦闽浙试种成功,他欢迎甘肃河南派人前来观摩学习,也会无偿对他们提供栽种技术援助,还会赠送番薯种子。总之,贾琏向皇上保证,一切能够富国强民的举措,他毫不留私,会无偿的贡献给朝廷!

皇上对贾琏的回复十分满意,回复的同时派遣当初的秦全带着圣旨来了海疆。

秦全是来宣旨的,皇上恩赐贾琏的长子逑哥儿为云骑尉。亦即,十一岁的逑哥儿贾葳,今后每年都领俸禄了。虽然只有八十五两,却相当于正五品。

贾芸身为县令,忙叨叨一年也只有五十两俸禄,不过,贾芸有冰敬炭敬,还有三节两寿,这些才是官员收入的大头。

当然,贾琏在贾芸上任之时,给了他五千银子傍身,叮嘱道:“三节两寿这些已经形成惯例的银子,该收还要收,你不收别人会以为你各色,不好相处。但是,事后,你要瞅准机会给人回礼,这样子,你才能秉公执法,不被人挟持。这不是说让你不讲人情,在不违背国法律条的范围内,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水至清无鱼,切记!”

四月上旬,各州县蜂拥而至到云雾山寨,向山民们学习番薯的栽种技术,四月下旬,整个海疆都投入到紧张的春耕之中。

贾琏不仅派出一百多个探子,深入到每一个州县明察暗访,收集各县栽种的情况,他自己也改换常服,装作蓝袍书生,带着鹞子与丰收两个小书童深入到州县暗访。

其中,贾芸所在顺泰县就是贾琏的第一个目的地。

贾琏之所以把贾芸放到顺泰县,一是因为此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再有,这里的府台杜培文是王子腾手下大将杜大学士的侄子。杜培文将来肯定会高升,贾芸只要干得好,将来这个温州知府的位子就是贾芸的。而凭着王子腾跟贾府的关系,杜培文离职之前肯定会举荐贾芸接替自己。

虽然举人做知府有些勉强,但是贾芸不是落地,而是被战乱耽搁了春闱。再者,他有杜老爷子在皇上面前替他说好话,又有贾琏这个总督保举,皇上不会博贾琏这个面子。

今后的发展,就看贾芸自己了。

说起来,也是贾芸时运不济,也是他自己不肯忍耐,终身与两榜进士无缘了。

贾琏并没有直接去顺泰县衙,而是到了县城最大的茶楼沁香茶楼。

一般来说,茶楼是打听消息的最佳途径。

贾琏主仆三人捡了靠窗的座位,要了一壶绿茶水,几盘点心,慢慢看着街景品茶。期初茶楼的人很稀疏,上午之后,茶楼逐渐热闹起来。贾琏也竖着耳朵。

贾琏过滤了许多废话之后,终于捕捉到他希望听见的内容。且是一桌书生在说话。

贾琏看过去,似乎都是富家少爷。

一个言道:“听人说新来的知县十分亲民,挨个走访了当初那些逃难归来的人家,不仅派人替他们修缮房舍,还将县衙的荒山河滩分给这些人家耕种,据说头一年不收一毫赋税,第二年之后也只需上交收成的三成给社仓即可,看起来似乎是个清官儿。”

一个道:“这才开始,很难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看看他接下来如何烧吧。”

一个道:“历来新任的知县都会拜访本县的名流士绅,这位知县却反其道而行


状态提示:第407节--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