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明看看手中的汤圆,再看看书房中的人,只能说一句无福消受了。
“吃过了汤圆我们也出去走走如何?今晚可是元宵佳节,洛阳可是办起了灯会,很是漂亮的。”刘彦打圆场,其实这也是他们这次来的目的。
“恭敬不如从命。”李靖安深施一礼。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庆典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
而大齐正值国力上升时期,因此今年的元宵灯节办的也十分盛大,走出了谨王府,便看到了许多高挂在街道两旁的各种样式的灯笼,而人们也可以算是人挨人人挤人,很多人手中也提着精巧的灯笼,文人是十分喜欢这样的节日,吟诗作对在那些酒楼中正在上演,哪怕大齐重武轻文也不能阻挡文人的存在。而外出看灯的百姓们更加喜欢猜灯谜,猜对了还有奖品,就算自己猜不对能凑个热闹也是很高兴的事情。
这一日对于那些有怀春的少女也是一个好日子,毕竟再古板严格的父亲在这一天也是允许自己的女儿带足下人和兄弟们一起出门看灯的。
王嫣然第一次跟着自己还有些陌生的兄长出来,身穿淡青色碎花襦裙外披一件雪白的兔毛斗篷,妆容不同于这个时代的少女,用二十一世纪的彩妆打扮出来的小脸多出了一分妩媚,一双勾勒出眼线的眼睛在此刻显得更加的明亮动人,看着这热闹的赏灯心中满是激动。
更王嫣然出来的是同样庶出的王希,他今年刚刚十七岁,还未娶妻,而其他嫡出兄长已经娶妻生子,在这样的日子他们都在陪自己的妻子,因此带小妹出来看灯的人物便落到了他身上。
“小妹,你可要跟紧我,别被挤散了。”王希把自己刚刚买到了一个灯笼交给王嫣然,叮嘱道。
“知道了,三哥,这里可真热闹。”王嫣然调皮的吐了吐小舌,修长的手指轻轻拨动了那个还没有点蜡烛的鱼形的灯笼,“这样的场景让我有作诗的兴致。”
“哦?什么诗?”王希十分好奇,毕竟小妹失忆的事情他也知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
正好走到他们身后不远处的李靖安不由犯了个白眼,如果不是领路的是刘彦,他才不走这个方向呢。
“子信,那个小姑娘做的诗居然超过了你,真不知道这是谁家的姑娘?”张默仁兴致勃勃的说道。
“张大人您可不要上去结交这个姑娘,再过不久不是要选秀了吗?小心哪姑娘的名节。”刘彦即使年龄大了,但是眼力没有退却,一下子认出了那个是自己叫人特别关注的礼部尚书王贺的庶女。
“怎么敬末这是认识?”楚原明诧异了,能让刘彦关注的人,往往意味着那个人有利用或者监视的价值,这个小姑娘当然身份不够,那么就只有这姑娘身后的父兄了。
“嗯,《石头记》就是这小丫头写的,还有她是王贺大人的庶女。”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包含着似笑非笑的意味,从他们前方传来,“真是有缘啊,王岩小兄弟,或者该说是王姑娘。”
依旧是一身锦袍但是这次身上戴齐了符合他身份的饰品的杨越宁走了过来。
47元宵(中)
杨越宁的嘴角勾起,显得十分的魅惑,他的眼睛很亮,但在此时却微微眯起,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只在微笑的狐狸。白皙修长的手指轻点薄唇,似笑非笑的说道:“我就说嘛,王大人府上可是没有一个叫王岩的儿子。”
王嫣然脸一下子成了红苹果,躲到了王希身后,但实际上她几乎要尖叫了,好邪魅,好魅惑!
恪王只是无奈的一笑,他不知道自己这个表弟怎么回事,难道是鱼虾吃惯了,开始换口味尝清粥小菜了吗?
“原来是王大人的公子,真是失敬,我们和令妹有一面之缘。”恪王温文尔雅的说道,顿时让人心生好显然王希也是受影响中的一员,刚才因为杨越宁那句话而产生的尴尬立刻消失了,连忙行礼:“在下礼部尚书之子,王希,不知两位是?”
虽然他看出了杨越宁的身份不低,但是他不是嫡子,并不想两个兄长那样出入真正的权贵圈子,对于那些大人物到底长什么样子是完全不知道。
“本世子姓杨。”杨越宁戏谑的目光扫过那在王希背后偷看他们的王嫣然,慢悠悠的说道。
“杨?阁下可是卓远候世子?”王希立刻在脑海中找到了相关信息,有些受宠若惊的问道。
“反应不错啊。”杨越宁似赞叹似嘲讽。
但是王希并不在意,他十分明白他们两人之间地位的差别,说是云泥之别也完全可以,再次恭恭敬敬的见礼,“见过小侯爷。”
杨越宁挥了挥手,“别那么多礼,我们出来可是玩的。”
我们?王希立刻把目光转向了恪王,直觉告诉他这也是一位出身不凡的贵人。
只是他还没来得及请教,杨越宁目光往他身后一扫,一下子顿住了,挂上了似笑非笑的表情,语气中满是戏谑,“我说四表哥,不和表弟我打个招呼就走吗?”
恪王立刻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正看到不远处准备离开的谨王一行人。
刚刚抬脚准备离开的谨王楚原明有些无奈的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