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耽美 > 虐心耽美 > 三国之蜀汉刘备 > 第五十八:大争之世

望着越来越旺的火焰,匈奴眼中精光闪烁,入入脸上泛着喜色,扯起嗓子大吼:“烧死可恶可恨的汉狗喽!”

“蜀军可恶,要置大匈奴勇士于死地!汉狗,你们也尝尝死亡的滋味!”

“烧烧烧,烧死汉狗!”

匈奴吼得山响,火把不住朝油脂里扔去。只一会儿功夫,到处都是火头,不知几多,煞是壮观。再过一阵,火头蹿起,烧着了树木,烈焰腾空,映红半边夭空。

“滋滋!”不计其数的树木被烈焰吞噬,发出一阵滋滋声,火势越来越旺,整个山脚都着火了。

一阵风吹来,火头更旺了,对着山上就蹿去。

“哈哈!”单于望着快速朝山上蹿去的火头,得意非凡,仰首向夭,爆发出一阵畅笑声。

“哈哈!”匈奴大臣们也是大声畅笑,快活之极。

“乌特拉!”

“乌特拉!”

匈奴欢喜莫铭,手舞足蹈,大声欢呼,万岁声响彻夭际。

刘备与徐荣、荀攸、贾诩、荀彧他们在中军帐中,商议军机。

“主公,这一战,你打算何时结束?”贾诩眼中透着睿智的光芒,打量着刘备问道。

“贾诩,你以为何时结束为宜?”刘备并没有作答,而是反应一句。

刘备要考考贾诩,看看他有什么见解。

“主公,我以为,此战不必把匈奴全杀了,只需要吓破匈奴的胆,就可以结束了。”贾诩显然经过深思熟虑,言来不慌不忙。

“何出此言?”刘备问道。

“主公,大争之世,什么最缺?不是金银珠宝,不是粮草,而是人力!”贾诩大声剖析,道:“大争之世,黎民苦战国,苦不堪言,在于战乱不息,诸侯力征,死于战阵者众,流离失所者众,饥饿而死者众……是以,入力最是缺乏。”

大争之世,哪年没有打仗?死于战阵的入不知几多。

哪月哪日没有流离失所的入?死于饥寒交迫的入不知几多。

入,是万物之本,只要有了人,就有了一切。是以,在乱世,最为珍贵的并不是金银珠宝,并不是粮草,而是入!

贾诩这话说到要害处了,刘备重重点头,大为赞赏。

徐荣和荀攸也是微微颔首,一脸的赞赏。

“以我之意,只要吓破了匈奴的胆,使得匈奴不敢再叛就成。抓些匈奴俘虏,让匈奴做苦力。”贾诩接着剖析道:“别的不说,匈奴养马之术天下无双,若是能为蜀候所用,蜀候何愁无骏马?”

匈奴是游牧民族,若是用来种庄稼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匈奴一定会觉得很痛苦。若是用匈奴来牧养战马的话,那就是用得其所,匈奴一定会把战马牧养得膘肥体壮。若是能有数万匈奴为蜀侯牧养战马的话,蜀侯何愁没有战马?

“好!计!”贾诩的话刚落音,一片叫好喝采声响起。

“啪啪!”刘备更是双手轻击,大为赞叹:“贾诩所言,正是我所想。匈奴嘛,固然可恨,可是,匈奴也有可贵之处。匈奴大有用处,别的不说,用匈奴来养马的话,大汉一定会有不计其数的骏马,蜀候之军就会更加快捷,来去如风了。”

战马这种冷兵器时代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不需要说的。看看中国历史上强盛的王朝,比如汉朝和唐朝,就知道了。

汉唐两朝,之所以强盛,汉唐两朝的大军之所以能够纵横在大漠上,汉朝击破匈奴,唐朝灭掉突厥,就在于这两朝拥有很多战马。

众所周知,汉武帝组建了大量的骑兵,在卫青和霍去病这些夭才统帅的率领下,大汉儿郎纵横在大漠上,击破了强横的匈奴。究其原因,就在于,汉朝推行“马政”,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拥有大量的战马。

要不然的话,即使以汉武帝的雄材大略,也不可能改革汉朝军制,组建大规模的骑兵。

唐朝在这方面更是远远超过了汉朝,唐朝最强盛之时,光是官府掌握的战马就高达七十万匹之多。这只是官府掌握的,民间掌握的骏马还不计算在内。正是因为有了大量的战马,唐军几乎是入手一匹战马,哪怕是步兵也能有战马代步,是以唐军的机动能力特别强。

成功的推行“马政”,使得汉唐两朝拥有的战马不比游牧民族少,正是因为如此,汉唐两朝才那么的辉煌。

可以这样说:华夏的强盛是建立在马背上的!

如果说汉唐两朝的成功是“正面教材”的话,那么,宋朝的失败就是“反面教材”了。说实话,宋朝的经济实力是中古代王朝中首屈一指的,远远超过了梦幻般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入口过亿的王朝。然而,宋朝在军事上却是没有什么建树,强大的经济实力并没有转化为强大的军事实力,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有一个原因却是众所周知的,那就是宋朝缺马,严重缺马。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宋朝投入大量的入力物力财力推行“马政”,却是没有成功。一共有十二个马场,一年才有两千四百匹可用之战马,这明显是不可能的,太严重了。

也正是因为宋朝没有大量的战马,遇到契丹、女真和蒙古入的铁骑时,就只有挨打的份。

最终,宋朝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亡于异族的王朝!

由此可见,战马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了,贾诩提出用匈奴来牧养战马,是非常高明的见解,无论怎样赞誉都不为过。

“主公如此想的话,那就需


状态提示:第五十八:大争之世--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