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玲等人先逆澜沧江北上,进入四川后,再顺金沙江东行,跋涉了近千里路。季节已不知不觉入了秋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雨,天气终于转凉。等到天空再放晴时,在江边云雾缭绕的山腰间,一座古镇浮现于他们眼前。这就是酆都。
碧玲虽然对鬼城的名号早有耳闻,但从未亲眼见过,如今亲临其境,心中本来煞是激动,畅想着会看到怎样的奇人奇景,又或是什么妖魔鬼怪?是否真的可以到达阴间,与死人相见?但事实上,她看见的酆都除了人烟稀少以外,与西南各地的古镇并无差别。无非是一扇牌坊,一条街道,一座石桥,十几处大大小小的房屋,完全无法与鬼城联系起来。这自然使碧玲有些失望,但她只要能在这里找到徐无常,进而得知冷秋浔的下落,也就不虚此行了。
“看来我们来早了。”林子期说,“徐无常要到晚上才会出现,现在正值晌午,我们还是等天黑再来吧。”
碧玲问:“既然都已经来了,何不就在这里等到天黑呢?”
林子期眼中露出一丝惊讶:“你要在这里等?”
于小炜也说:“现在在这半山腰中,也没地方去,不如就在这里等吧?”
林子期慢慢的点点头,说:“那就在这里等吧。”
碧玲已经走累了,坐在牌坊前的石墩上休息,忽闻到一股清香,寻味望去,在不远处的石桥边,竟有一个小摊。摆摊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婆婆。摊边一座炉,炉上烧着锅,锅里煮着水。摊上摆着一排碗,碗里放着从未见过的药草。其中一碗已经泡上,清香正是从这里飘出。受这清香的诱惑,碧玲更加口渴,于是走到摊前。
老婆婆面带着微笑,问:“小姐,你要来一碗汤吗?”
碧玲点头,要了一碗。老婆婆将已泡好的那一碗端起。碧玲接过来,感到那清香越发浓郁。她轻轻吹了吹,小口尝了尝,果然口味甜美,但并不烫,反而清新润滑,使全身都透发出凉爽。碧玲一饮而尽,然后再要一碗。老婆婆仍然微笑着,舀起一瓢热水,倒入碗中,等药草泡匀后,再端给碧玲。如此一碗接一碗的,碧玲连喝了四五碗。
于小炜也发现了这个摊子,但他并没碧玲那么渴,反问那老婆婆:“这里都没什么人来,大娘这摊能有生意吗?”
老婆婆还是微笑着,答道:“有缘者自然会来。这位小姐不就来了吗?”
于小炜又问:“大娘是这镇上的人吗?”
老婆婆点点头,说:“老生都不记得已在这里住了多少年。”
于小炜马上接着问:“那你可认识一个叫徐无常的?”
老婆婆摇摇头,说:“老生只管卖汤,不知道别的。”
于小炜知道无法再问下去,看来酆都的人果然都有些古怪。
碧玲喝了几碗汤后,口渴虽是解了,但人却更加困乏,只想快找个地方睡觉。她回到牌坊前的石墩上坐下,右手撑着脑袋,很快就睡着了。
正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碧玲听见有人在面前走动,就慢慢睁开了双眼。天已经全黑,原来她竟睡了这么久。林子期和于小炜都不见踪影,只留她一人独自坐在牌坊前。在她眼前,一群人正排着队,沿着街道,从牌坊下走过。他们是谁?要去哪里?碧玲当然不知道。而且,这些人看上去也很奇怪,个个都低着头,面无表情。
碧玲正好奇的看着眼前的这队行人,突然,她愣住了,因为她在行人中发现了一张熟悉的脸。那是她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脸,是她至今还深爱着的脸,是苏清的脸。“苏清?他不是已经……?”碧玲非但更加的困惑,而且忍不住一股激动涌上心头。她没想到,居然还有和苏清重见的一天。这激动使她大声喊出了苏清的名字。
可是,那个人好像听不见一样,毫无反应,仍低着头,跟着队伍慢慢的向前走。碧玲虽然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但她断定那就是苏清。她眼看着苏清就从眼前走过,正想追上去,忽见牌坊的顶端竟赫然写着三个大字:“鬼门关”!这座牌坊就是鬼门关?那么,这条古道不就成了黄泉路吗?酆都果然变成了阴曹地府!
碧玲刚刚看见的实际上是苏清的魂魄吗?不管是人是鬼,只要他是苏清,碧玲都不会舍得再让他离开。碧玲想追上去,但好像浑身都使不出力气,始终追不上。直到苏清停在黄泉路的尽头,碧玲才追上来,一把抓住苏清的衣袖,看着苏清的脸。不一会儿,碧玲的泪水便夺眶而出。她呼喊着:“清哥哥,是我啊!”
这时,碧玲的耳边响起一个熟悉的声音:“小姐,你还要再来一碗茶吗?”
碧玲回头一看,白天那个卖茶的老婆婆竟然也在。还是那个小摊,还是那些汤,在摊子的背后,也还是那座石桥。但不同的是,小摊已不再冷清,所有排队的行人都会走到摊前,饮一碗汤,然后再走过石桥。石桥也好像与白天所见时不大一样,桥上多出了三个字:“奈何桥”。
碧玲瞪大了眼睛,指着老婆婆,问:“你?你是白天那位……?”
老婆婆脸上的微笑没有改变,说:“老生姓孟,小姐可叫我孟婆。”
“孟婆?”碧玲当然知道这个名字,“那你卖的这汤……?”
孟婆答道:“就是孟婆汤啰。”
“什么?孟婆汤?”碧玲大惊失色。孟婆汤不就是传说中那个可以使人忘记生前一切记忆的汤吗?这本该是神话里才有的东西,碧玲竟不